中国民企挑战德国制造 易小刚领军研发
- 作者:中国液压网
- 时间:2011-03-10
- 阅读:54
2009年,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到三一考察时明确指出:三一的创新已经具备申请“企业创新类”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资格,可以成为企业创新的一个典范。2011年1月14日,凭借“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三一重工再次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台,摘获2010年度“企业创新类”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该奖自创设以来仅有的几个获奖民营企业之一。
5年过去,三一完成了从单项到全能的跨越。与2006年在单项技术领域获奖不同,“2011年的获奖是国家对于三一重工技术创新平台的奖励,是对三一重工整体创新能力的肯定。”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说。
创新沃土:宽容失败,不许重错
科学探索常常会有失败,技术创新风险更大。尤其对于一家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中搏击的民营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如今的三一集团已拥有超过6000名研发人员的国内最大工程机械研发团队。然而,对待企业的“技术创新”,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没有过半点犹豫,他总是尽最大可能为研发人员提供宽松环境,如同在艰难的创业初期对易小刚开展技术创新的无条件支持一样。
为鼓励创新,在三一集团,研发费用甚至可以不受预算控制。企业不仅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7%投入到研发领域,此外还有各种奖励、分红和股权激励政策。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出了一支以100多名工程机械行业资深专家为领军人物、3000 多名优秀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为主体、50余名国际专家为补充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
身为三一集团研发主帅的易小刚认为:“创新,就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变革。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创新。”他还在许多场合说到,创新需要“胆大包天”,要“异想天开”。在三一集团各研究院,技术创新中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失败都被给予理性对待,“宽容失败,不许重错”被视为全体科研人员的信条。
三一创业初期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初到长沙的易小刚为混凝土拖泵大胆设计了一个可以旋转90度的高低压切换阀门,不料遭到从工人到车间主任的一致反对:国外都是用管子,客户也没意见,为什么要换呢?最后还是董事长梁稳根拍板给予支持。终于,一个工作原理与原有产品完全不同的液压集流阀组设计出来了。三一集团的第一个专利也从此诞生。
“这不是很难的突破,只是思路的改变。”易小刚直言。抛开常规模仿路径,依据通用的机械原理来做研发——这种非常规的技术创新路线,正是他们出奇制胜的秘密武器之一。
在每年8月8日的“三一科技节”上,三一的创新文化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三一集团年度十大明星产品”的发布,“三一科技创新奖”、“三一科技进步奖””等奖项的颁发,都极大地鼓舞了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在易小刚倡议下,三一集团研究总院还定期举办“研究院院长论坛”,并邀请院士专家开展各类学术讲座,受到研发人员的追捧。公司不仅建有一座拥有各类技术图书达14万余册的企业图书馆,创办了内部学术期刊《三一研究与创新》,还在公司内部网上开通了“合理化建议”专栏,员工可就产品设计、质量改进等提出创新建议,一经采纳就给予丰厚奖励。
然而,一旦某项研发动议被采用,完成技术攻关和产品设计,进入生产流程,就会遭遇到严格的把关。因为,三一对品质的要求近乎严苛。
每次到车间考察,易小刚总喜欢在兜里揣上一把游标卡尺,走到哪量到哪。这是他多年从事一线研发留下的工作习惯。他对数字和误差的敏感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易小刚认为,企业没有标准就好比开车没有红绿灯,“如果标准化组织结构不合理,集团就没有统一的设计标准,研发就会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在三一,试验测试堪称研发体系的基石。易小刚要求各研究院长把提升试验体系放在与新产品研发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每项研发成果都必须附有试验数据,否则不予验收。
“宽容失败,不许重错”。这八个字概括了“三一式创新”的要义,实现了大胆创新和高品质的有机结合,这正是三一敢于挑战“德国制造”的信心所在。当前很多国内同行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都没有解决这一矛盾,三一做到了。
专利铁腕:技术之“矛” 专利之“盾”
当单个领域的长期积累被转化为整体“创新能力”,更多的创新成果也随之而来。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三一的专利申请总数已达2441件,授权1356件。仅2010年一年中,三一的专利申请数已位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名,比第二名多出820件。
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三一重工实行“技术——专利——标准”梯次的知识产权与标准战略,即对核心技术及时总结和保护,以形成专利,通过构建专利集群和专利体系,最终形成技术或产品标准,从而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与其引进技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沦为生产车间,不如另辟蹊径,以自我创新掌握发展主动权。”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着清醒的认识。集团为此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委员会,负责预防侵权战略、专利权运用战略、抢先和许可战略等一系列专利战略的实施,并制定了严格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规范了相关工作流程,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易小刚认为,专利战略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重大措施和策略,也是促进行业正常竞争、引领行业整体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为鼓励将创新成果申请专利保护,三一要求研发人员始终将专利意识贯穿于创新的全过程。在研发管理中,专利被视为一项重要指标在项目立项之初就予以明确,项目评审时该指标不达标就要扣分,而表现突出者则可以获得重奖。
随着专利战略的实施,三一重工实现了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每年50%的高速增长,其主导产品混凝土输送泵、泵车所申请的58项专利已100%转化为生产力。正是这种进攻和防御相结合的技术策略,充分适应了国际化的发展需求,使得三一重工在国际工程机械业界牢牢掌握了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