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企挑战德国制造 易小刚领军研发
- 作者:中国液压网
- 时间:2011-03-10
- 阅读:54
经过3年艰苦攻关,易小刚带领科研攻关团队,创造性地将液压技术、材料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结合,把臂架这块“硬骨头”一米一米地“啃”了下来:1999年4月,一次性研制成功我国首台37米混凝土泵车;2007年12月,拥有15项核心技术的66米长臂泵车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08年12月,就在国外某品牌将臂长高度刷新至70米后没几天,三一重工的72米长臂架泵车正式下线,并将这一新的世界纪录保持至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三一比作一条河流,从山野小溪到大河磅礴,驻足活水源头,我们发现,在三一日益壮大的奔腾气势中,除了在核心技术上苦干钻研的精神,还离不开基础创新的活力因子。
2007年,研发人员为三一献上了一份特殊的厚礼——由三一集团研究总院汇编的《2006三一集团论文集》。该文集由易小刚作序,汇编了《混凝土泵车柔性多体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等40篇三一集团公开发表的优秀科技论文,内容涉及泵送混凝土设备、智能化研究、路面机械、旋挖钻机、掘进机、港口机械等领域,在全体三一员工间引发强烈反响。
易小刚十分强调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当一个企业还处于快速扩张、赶超标杆的阶段时,对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作用可能还不明显;但一旦产品成熟起来,其作用就开始凸显。十余年来,他主持和参与了包括“863”项目在内的1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获专利授权126项,其中发明22项;发表学术论文20篇,出版著作3部;还培养了一批极具创新思维、能“打硬仗”的行业技术带头人。
2009年,三一重工的混凝土输送泵终于全面超越德国的普茨迈斯特,成为该领域的全球冠军。从1996年试验赛场上的第二到2009年全球市场上的第一,三一重工一步一个脚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而这背后,则是13年如一日专注于核心技术的潜心深耕。
梅开二度:从单项冠军到全能选手
2005年6月23日,武广高速铁路长沙段率先开工。施工中面临一个关键问题便是实现轨道的无碴化。而砂浆含气量的稳定性和均匀性,是直接影响高铁轨道质量的一项技术难题,当时只有德国的博格公司能生产这种砂浆搅拌车。易小刚再次迎难而上,组织攻关团队,另辟蹊径,研制出世界首创的集微泡砂浆生产技术、抗震计量技术、车辆快速调平技术等于一体的沥青水泥砂浆车,形成了一整套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施工技术。
2007年,世界首台高效微泡沥青水泥砂浆车在三一诞生,不仅满足了我国大规模高标准高速铁路建设的迫切需要,而且令曾独家拥有该领域技术的德国博格公司主动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转而购买三一的产品。
与此同时,三一在液压领域的技术优势也得到进一步扩展。其开发出的世界首创全液压驱动技术,成功应用于平地机、压路机、挖掘机等全系列工程机械产品,并出口到亚、非、欧、美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只德国的竞争者为三一重工的影响力所震慑,美国的卡特彼勒、日本的小松等世界级工程机械企业也纷纷将其列为未来5年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三一的全面开花,得益于其整体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从1998年起,三一重工先后编制出台《三一重工研发体系规划》、《三一研发核心能力建设规划》等战略规划,明确了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在公司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并以体制机制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文化建设为基础,以人才集聚培养、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标准化为手段,全面推进研发观念更新和创新体系建设。
作为三一集团的核心机构,由易小刚任院长的三一集团研究总院承担着技术研究和技术管理两大职能,管辖30多个研究分院,同时下设有材料、振冲噪、动力3个研究所,1个实验测试中心,1个工业设计中心,以及技术标准部、知识产权部、科研管理部和PDM管理部等科研管理部门,负责整个集团的共性技术开发和前瞻技术研究,组建通用化实验和测试平台,完成标准制订,实施专利管理和保护等。在长达13 年的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三一重工累计共投入资金50亿元,探索出了一条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