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区改造,曾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德国鲁尔地区、法国南锡地区的改造调整,都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投入了巨额资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终才被世人所认同。面对同样的命题,自2002年以来,沈阳市铁西区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仅仅用了不到7年的时间,就使该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老工业区改造的一面旗帜,给我们留下了富有启示意义的经验和做法。
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为老工业区改造提供体制保障
2002年6月,沈阳市委、市政府作出铁西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的重大决策,由此拉开了老工业区进行全面改造的序幕。
一是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区划束缚,构建了组织领导、规划布局、经济运行、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全新管理框架,使管理层次和审批程序更加简捷,决策和执行效率大大提高。
二是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面积只有34平方公里的老铁西区迅速扩张到128平方公里,对铁西新区重新进行了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老铁西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工业和建设教育研发基地。 2007年1月,沈阳市再次作出决定,将铁西新区与面积356平方公里的沈阳细河经济开发区整合,使铁西新区的总规划面积达到484平方公里,用于发展工业的面积为44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为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拓展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为铁西工业区调整改造提供了筹措改造资金的平台。开发区土地价格仅为200至300元/平方米左右,而老城区位于城市中心区,经过打造环境,地价可以达到3000元/平方米以上,如此大的土地级差为老工业区调整改造提供了资金保证。几年来,通过“东搬西建”筹集改造成本142亿元,35亿元用于偿还职工内债,3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77亿元用于企业发展,破解了改造资金“从哪里来”的难题。
改造企业生产方式探索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之路
在新铁西的改造中,以企业搬迁改造为牵动,创新企业生产方式,把工业做大做强。
第一,跳出技术改造的局限,对企业实施系统性改造。系统性改造就是彻底改变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只考虑技术改造的陈旧方式,全区企业按照“搬迁、并轨、改造、升级、就业”的十字方针,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造。突出“搬迁与改造、并轨与就业、改革与保障”三个并举,把企业搬迁与技术改造结合起来,与解决职工内债结合起来,与完善社保体系结合起来,与促进职工再就业结合起来,系统性地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同时,设立了国有资产经营的经济实体——铁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对多家企业的优良资产进行整合,妥善安置职工。
第二,跳出单个企业改造的局限,对工业实施整体性改造。整体性改造就是将整个铁西工业资源进行重新谋划和调整。在这种大规模的整合中,大胆打破企业的“坛坛罐罐”,实行有效资源跨企业重组。按照“人员随着资产走、资产随着产品走、产品随着市场走”的结构调整办法,依托优势企业重组弱势企业,做强做大优势企业。在这次大规模的整合中,全区范围内的优良资产得到了最优的配置。吸引国内外企业向产业集群集中。在改造做强老企业的同时,新铁西把很大精力用在引进新企业上,按照市政府要求,努力引进大企业,大力发展产业集群。自2002年以来共引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项目1032个,发展壮大了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家电及电器、仪器仪表等十大产业集群,形成了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群配套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区。
第三,跳出经济领域的局限,对市场经济所需社会条件实施彻底性改造。彻底性改造就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由政府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目前,铁西区不仅建立了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彻底完成了主辅分离,而且还实现了离退休职工的社会化管理,推进了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并搭建起五大公共服务平台: